书籍介绍
★ 著名关系心理学家 胡慎之 对阿德勒哲学的深度解读,温暖、诚挚、锋利
★ 所有问题都可以被归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:工作、交友与恋爱;所有烦恼都来自两处:对自己的认知、与他人的关系
★ 真正能伤害我们的,不是经历本身,而是我们如何诠释经历
★ 不幸的怪圈源于认同施暴者造成的伤害,不断请求别人看见自己的价值;稳固的幸福感起始于放下认可欲求,选择滋养型而非消耗型的人际关系
★ 遗传和环境只是提供了人格的原材料,诠释经历的方式、把握未来的能力,则仰赖我们自己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对世界和自己的看法。态度、动作、表情、野心、习惯,所有行为都围绕着我们关于生活的某种深信不疑的解释,在阿德勒看来,这便是一个人对于“生活意义”的理解,也是对自身经历的诠释。
阿德勒认为,与其强调过去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人生,不如说我们的行为与情绪都受到自身目的的影响。我们无法从某种麻烦中走出来,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走出来,而是不想走出来。长久地沉浸在失恋的痛苦里,可能是想要获得关注和怜爱;抱怨自己为家庭或工作牺牲太多的人,可能是因为不这么做就感受不到自我价值;暴怒可能不是我们真的有那么愤怒,而是我们无意识中明白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控制对方……阿德勒的“目的论”是一把朝向自己的手术刀,诚实而锋利,它教我们审视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,调整动机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。
而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问题,都可以被归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:工作、交友与恋爱。我们在其中遇到的一切烦恼,都源于没有做到课题分离。具体表现为干涉他人的课题,或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;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,什么是无须负责的他人情感。而当我们背负着别人的事情,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时,“认可欲求”就让我们不再自由了。
人际关系可以是一切烦恼的源头,也可以成为一切滋养的所在。本书从“目的论”出发,依次拆解了自卑与补偿、生活风格、社会兴趣、创造性自我、课题分离等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核心观点。作者从自身的经验与理解出发,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放弃全能幻想,学会做一个普通人;作为人格核心的四种生活风格是如何形成和影响我们的;如何建立滋养型而非消耗型的人际关系,等等。
我们对人生课题所做出的反应,体现出我们对生活意义的深层感受。理解这种意义是如何形成的,找到纠正错误意义的方式,或许,便能向稳固的幸福感迈进一步。
★ 所有问题都可以被归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:工作、交友与恋爱;所有烦恼都来自两处:对自己的认知、与他人的关系
★ 真正能伤害我们的,不是经历本身,而是我们如何诠释经历
★ 不幸的怪圈源于认同施暴者造成的伤害,不断请求别人看见自己的价值;稳固的幸福感起始于放下认可欲求,选择滋养型而非消耗型的人际关系
★ 遗传和环境只是提供了人格的原材料,诠释经历的方式、把握未来的能力,则仰赖我们自己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对世界和自己的看法。态度、动作、表情、野心、习惯,所有行为都围绕着我们关于生活的某种深信不疑的解释,在阿德勒看来,这便是一个人对于“生活意义”的理解,也是对自身经历的诠释。
阿德勒认为,与其强调过去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人生,不如说我们的行为与情绪都受到自身目的的影响。我们无法从某种麻烦中走出来,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走出来,而是不想走出来。长久地沉浸在失恋的痛苦里,可能是想要获得关注和怜爱;抱怨自己为家庭或工作牺牲太多的人,可能是因为不这么做就感受不到自我价值;暴怒可能不是我们真的有那么愤怒,而是我们无意识中明白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控制对方……阿德勒的“目的论”是一把朝向自己的手术刀,诚实而锋利,它教我们审视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,调整动机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。
而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问题,都可以被归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:工作、交友与恋爱。我们在其中遇到的一切烦恼,都源于没有做到课题分离。具体表现为干涉他人的课题,或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;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,什么是无须负责的他人情感。而当我们背负着别人的事情,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时,“认可欲求”就让我们不再自由了。
人际关系可以是一切烦恼的源头,也可以成为一切滋养的所在。本书从“目的论”出发,依次拆解了自卑与补偿、生活风格、社会兴趣、创造性自我、课题分离等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核心观点。作者从自身的经验与理解出发,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放弃全能幻想,学会做一个普通人;作为人格核心的四种生活风格是如何形成和影响我们的;如何建立滋养型而非消耗型的人际关系,等等。
我们对人生课题所做出的反应,体现出我们对生活意义的深层感受。理解这种意义是如何形成的,找到纠正错误意义的方式,或许,便能向稳固的幸福感迈进一步。